網頁

2021年2月1日 星期一

數字、數學與人類進化

在網上看到一篇很特別的文章, 跟大家分享一下:


數字、數學與人類進化

鄭磊/文

人類文明是伴隨著語言、文字和數字一起發展的。在語言誕生之前,表情和動作曾經是溝通的手段,而數字可能來自計數的需要。古人類即使不需要與人溝通,也需要數數,因此早在37000年前就發現了人類刻在木棒、石板上的用來計數的刻痕。從計數到數字,再到進位製、代數、幾何,一直到近代數學,這是人類大腦發育的另一條主線。很多人都害怕數學,這不奇怪,因為幾萬年發展出的這個知識體系,很多人並不需要全部掌握,滿足人類基本日常需要的數學概念和方法並不多。如果要對數學這個體系有個籠統的瞭解,建議閱讀《極簡數學史》(Problem Solved!: The Great Breakthroughs in Mathematics) 這本小冊子,其最大特點是“簡”到每章只有3-5頁,裡面還配了大量彩圖和歷史小知識,生動有趣,能夠基本滿足普通讀者瞭解數學概貌的需求。在讀完這本小書之後,如果還有興趣的話,我推薦另一本由數學史專家莫里斯·克萊因撰寫的更全面、更專業的《數學簡史:確定性的消失》。

大家可能已經很難記起小時候學算術遇到的困難了,但是在幼童時期,人已經有了數量多少的概念,然後大人會教小孩先用5個手指理解1-5對應的物品,而數字其實是抽像的,從具體數量的物品到適用一切物品的可以獨立使用的數字1-5,是一個認知跨越。然後幼兒又學會了數6-10,正好可以用兩隻手來計數。這就為學習十進製打好了基礎,然後學習兩位數加法、減法,九九乘法表。現在的幼兒教育很發達,而在幾十年前,小學二三年級才能學會這些簡單的算術知識。這個過程只是現代人繼承古人很早以前發明的東西,可以想像先民在幾千年前遇到的難度更大。數學發展最快的地區也是人類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區,在兩河地區,蘇美爾人在公元前4000年就開始使用六十進製了,最巧妙的是,他們只使用了7個符號。至今人們找不到六十進製在日常生活中的參照物,唯一知道的是當時的古巴比倫已經是農業和商業最發達的地區。在它的附近,古希臘、古埃及,以及古人類遷移較早到達的印度地區都出現了高超的數學大師,比如畢達哥拉斯、泰勒斯、花剌子模、婆羅摩笈多等。阿拉伯數字也來自印度。古埃及人很早就知道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,古巴比倫人已經能夠解出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。

從具象的物品到抽像的數字需要幾萬年時間,又經過了近千年,才跨越到用字母表示的抽像代數運算的階段。阿拉伯數學家、天文學家、地理學家Alkhwarizmi發明了移項與合併同類項,在這個基礎上他撰寫了一本現在稱作Algebra的書。有趣的是這位數學家的名字經過各種語言轉譯,在英語里寫作ALGORITHM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算法”一詞。ALGEBRA(代數學)在西班牙語里加了一個代表職業的後綴ista,變成ALGEBRISTA,指的卻是“接骨師”,倒是與移項有異曲同工之妙。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話寥寥數筆就基本解釋了一種數學方法,比如傅里葉分析被說成是將任何複雜波形分解為各種正弦波的過程。只要學過一些初等數學都能夠理解。

對於空間的認知,顯然也屬於數學發展的範疇。一維到三維都很容易理解,其實人類生活在四維空間里,人類能夠感知時間以及事物隨時間的變化,這就是四維的認知。維度N大於4的空間就只能依靠推理了。人們依靠降維方法理解高維空間。比如在給定的時間,你可以得到一個三維的物品,你可以切開它,觀察剖面,這是二維的,還可以用尺子在這個面上畫一條線,得到一維圖像,這個過程經過了三次降維。立體幾何習題也是通過降維變成平面幾何題才能進行求解。

隨機性是另一個較深奧的數學概念,需要先學習排列組合知識,這也是數學考試最容易出錯的部分。概率論的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都很抽像,但是作者用拋擲硬幣簡單地給出了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結果:拋的次數越多,正反兩面出現的次數越接近對半。而對於一個方差有限的總體,你隨機抽取的樣本數量越大,樣本的分佈圖形越類似對稱的鍾形曲線,用樣本計算的平均值越接近總體均值。而作者給出的經驗是抽樣數量應該不少於30個。這個小知識很有用,如果你想知道一大堆物品的某個指標的平均值,只需要隨機從中抽取不少於30個樣品進行測量,畫出分佈曲線,算出平均值,基本就可以掌握這個情況了。數學很難,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懂一些基本的知識。(作者:鄭磊 )



來源